巩瑞波:战“疫”期间,线上思政课如何更“在线”

来源:人民网-公开课频道

发布者:陈永刚发布时间:2020-02-15浏览次数:1615

作者简介:巩瑞波,太阳成集团tyc7111cc、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研究基地”

在线教学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的非常之举,也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抗击疫情期间,思政课在线教学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遵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党领导人民群众防控疫情的生动实践为背景,以案说法,使思政课在线教学真正触发思想、触及灵魂、触动行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疫病及其防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健康观、生命观,以法治思维、科学方法和人文情怀开展疫情防控。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推动教材向教学转化、实现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让线上思政课更“在线”,于线上教学和线下防控的互动中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

       一、接通“起止线”:强化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良性互动

       在线教学的最大特点即教学场所的虚拟化,缺乏实体的互动空间和介体,给思政课教学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提出了新的挑战。毋庸置疑,“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传统的“线下课堂”中,我们一般无需担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甚至需要时刻防范“主导”变成“主体”,使得课堂变成纯粹的“灌输式”或“填鸭式”的问题。反之,在“线下课堂”中我们需要千方百计地去引导和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但是,在线教学中,我们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由在线教学的属性和特点所决定,教师对“线上课堂”的控制力一定程度上会弱化,而且师生之间的互动会更加频繁、简化和随性,同时,相较于传统的“线下课堂”,线上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敬畏感、专注度以及在场性都无法保证。此外,从受教育者的特点来看,“00后”学生不仅具有个体意识突出、独立性强、思维活跃、普遍性怀疑等特点,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介的掌握甚至比教师还要熟练。在线教学中的这些新要素一方面能更好适应学生特点、成长需要和成人规律,更容易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总体上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呈现;另一方面又对课堂秩序、课堂纪律,特别是师生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引起重视。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问题始终是教学中的一道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也就是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才是教学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坚持“六要”标准,在线上教学中树立“主导+主体”的教与学共同体理念,在熟悉掌握信息技术、网络环境和学生特点的同时,坚持内容导向、目标导向和学生导向,坚决主导在线课堂。教师既要根据教学要求,加强对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育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的掌控,又要推动“教学过程”与“习得过程”的密切融合,推动师生良性互动。既要防止被在线教学的形式和技术所裹挟,而“舍本逐末”,又要防止被学生牵着走,而出现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投其所好”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在线教学体现教育的交往本质,彰显教学的“过程魅力”,才能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打造师生教与学的共同体,切实提升在线教学实效性、针对性。

       二、架起“中继线”:推动静态教材向动态教学的有效转化

       “教学是系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价值观形成和方法论掌握的复杂活动”,因此,在线教学不是简单的人对人、点对点、屏幕对屏幕的线性活动,而是具有系统运行方式的过程性活动,也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组织系列课堂活动实现教材内容向学生认知转化的过程。如何正确处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是思政课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处理的好,教学目的就实现的好,否则教学效果就无法保证。这一问题在线下教学中比较棘手,在在线教学中更为突出。如果处理不好,线上教学就成了在线广播,教材就成了新闻稿,教师就成了播音员,学生就成了“听众”或者“观众”,一边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播报,一边是学生一听一过,毫无收获。那么线上教学也流于形式,只有“在线”,没有“教”和“学”,这是“唯教材”的问题。当然,也要防止教材内容“过度转化”,而出现背离教学目标和价值的问题。

       一般来说,教材是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在育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是构成师生教与学共同体的重要媒介。特别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党和国家将思政课教材建设其纳入“马工程”教材,解决了高校思政课长期存在的教材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难题,也为思政课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依据。思政课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集思广益、汲取新学、与时俱进修订完善,特别是融入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理论性、现实性、可读性明显增强。可以说,教材是“三进”工作和铸魂育人的突破口。但是实践中普遍存在教材向教学转化的难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来看,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大学与中学政治课重复的矛盾、高度理论性与学生接受能力和阅读偏好的矛盾、统编教材与学生群体多层次的矛盾等。明确了“进头脑”的目标,找到了“进教材”这个突破口,那么“进课堂”这个“中继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核心问题就是教材内容的转化问题。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一个复杂过程,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原则,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最后要落实到教学话语的转换中去,用“家常话”将高深理论用通俗的话表达出来。

       为什么在线教学要从推动教材向教学的转化?不仅因为教材重要,也因为教材的有限性。教材承载的量和形式都具有一定局限性。从教材本质特征来看,大多数教材是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和体现内容,文字本身作为一种符号的时候,几乎没有育人价值,另外,教材一经编写好,就具有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有固化的弊端,尽管其内容高度凝练、内涵丰富深刻,但教材的形式是相对死板固定的。教材是知识的终点,但应该是思想的起点,在线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多样化网络载体、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把文字背后的思想以学术、技术和艺术等方式呈现出来,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才能被“活化”,通过有效的“进课堂”环节,实现“进头脑”的目的。

       三、摆正“明暗线”:实现实体内容与虚拟形式的辩证统一

       在线教学之所以重要,正在于其以方法的创新引起了教学理念的革命。技术和媒体是丰富教学手段、活化教材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需要这样的创新。置身于科学技术、网络空间和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的时代,思政课普遍对于教学的技术性把握比较敏锐。特别是一些“慕课”平台与直播平台的建设,为思政课创新提供了契机。比如目前国内有中国大学MOOC、人民网公开课、清华教育在线、超星尔雅、智慧树、优慕课、学习通、雨课堂等众多公共学习平台和在线教学工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在线教学、SPOC教学、直播教学、以及PPT加录音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各类平台几乎都把思政课作为重要模块。在这些平台上,不仅为在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利用技术和程序,纷纷上线点名签到、人脸识别、美颜磨皮、实时互动、实时弹幕、电子黑板、随机推题、在线作业、论坛答疑、线上考试、教学统计、课堂笔记、作业批改、分析评价、教学团队管理等模块,可谓是面面俱到、应有尽有。而这些模块很多都是线下教学实现不了,或者需要耗费人工去完成的,这些要素也构成了在线教学的核心方式,成为了思政课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为教师呈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提供了灵活有效的方式。

       可见,线上教学的确是足以引起教学革命的方式。但是,目前来看,线上教学在颠覆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并没有形成和确立自身系统的完善的教学架构,这是需要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此外,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目前思政课的线下线上教学中,部分存在“泛技术化”“泛工具化”或“过度创新”的问题,一些老师过于往形式上用力,形式可谓“花样翻新”,“十八般兵器”都用上了,就是忘了“看家本领”和练好“内功”,完全念歪了教学创新的经,造成教学内容的“空泛化”“空心化”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形式主义在作怪,另一方面是忘记了思政课教学是“做人的工作”的本质。特别是在线教学是看得见触摸不到的 “隔空对话”,因此更容易出现“空对空”的问题,线只是工具和辅助,不能让美颜、弹幕、点名、签到、打卡、表情等本该是锦上添花的元素,避实就虚,占据教学的主画面。总之,无论线上线下,教育技术都只是教育环节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辅助方式。如果一味夸大技术、媒介的作用,将课堂教学单纯技术化,师生互动就只能落“器物”层面,这无形中让师生之间构成了一道“隔膜”,同时遮蔽了教学价值和内容。

       那么,如何以虚拟性的承载方式承载实在性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在线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需要我们坚持思想性、理论性的思政课教学的本质特征,在在线教学中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真正掌握和运用技术,使其为内容服务,增强内容的可接受性,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更不是为了投其所好,不能被眼花缭乱的形式遮蔽了核心内容,错乱了学生的注意力。总之,要着眼于教学内容和课堂效果的提升运用技术,让技术为高校思政课增添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把握“生命线”:引导线上学思与线下践悟的有效衔接

       思政课在线教学无论是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推动教材向教学的转化,还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都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在思政课在线教学中去加强,就是要引导线上学思与线下践悟的有效衔接,这是要接通在线教学的“接地线”或者是“生命线”。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我们的教学当然是用真理的力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进行科学塑造,“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但是,实践性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属性,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因此,在线教学要坚持问题导向,因事而化,以案说法,增强针对性。比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教学设计为例,可以以实践中对于新冠病毒及其所引起的病症的认识过程为案例讲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问题;以疫情防控中的联防联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略的战略讲授“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问题;以疫情防控中的科学研究、科学预防、科学施治以及“火神山”“雷神山”建设中的技术应用为案例,讲授“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以人民群众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作用和生动事迹讲授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疫情蔓延和防控的成效动态变化讲授“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问题;以良好心态、正确价值观和坚定信心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讲授思想理论和理想信念的现实意义等。

       当然,疫情防控中的道德现象、舆论问题、法律案件、民生百态、经济现象、国际事件、生态问题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地方本位主义问题等都是在线讲授思想课的切入点,也是思政课必须及时回应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从主体需要角度来说,个体只有深入生活对理论的源流进行深度把握,将理论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与自身的成长经历、知识结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将理论的价值体现在思维和行为中。通过疫情防控中切近实际的问题的引入,引导学生把线上学思与线下践悟进行对接,使得在线讲授更为鲜活,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和反思防控疫情的实践中开启思考空间、传授思维方法、传授思想观点、分析思潮趋势、提供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