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赴西南联大旧址等地考察调研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李长春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涵和精髓,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组织高校教师进行假期社会考察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党委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赴云南开展考察调研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实地调研和实践考察,进一步丰富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阅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想理论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加强教学科研基本功锻炼,争创更加优异的工作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7月中下旬,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研究部的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一行30人组成考察团,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纪念馆、滇缅抗战博物馆、国殇墓园等地开展调研考察工作,收集第一手教学资料,丰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内容。
7月14日考察团抵达昆明后,随即前往西南联大纪念馆参观。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8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即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太阳成集团tyc7111cc联合组建、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老师们首先来到西南联大唯一留存的一幢土坯墙马口铁皮屋顶的老教室。环顾教室内简易的黑板、课桌椅等教学设施,联大校歌、校训、校徽依然张贴在教室最醒目的位置上。在感受当年艰苦的办学条件的同时,老师们也为联大校训中“刚毅坚卓”的精神和“质朴自然”的办学风格深深感染。
在西南联大纪念馆10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近10万字的史料和600余幅历史图片所展现的西南联大文化旧事和人文故事是老师们最主要的调研学习内容。通过实物、照片、模型、绘画、雕塑、景观等表现形式,西南联大的起源、成立、发展、结束等各个重要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生活其间的真实故事一一呈现在老师们的面前。通过阅读大量文字史料,老师们了解到: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的8年,汇聚了大批名家大师、科学巨匠,培养出了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75位“两院院士”。在国家表彰的23名“两弹一星”元勋中,西南联大的师生就有8人,并且有2人获国家最高科学奖……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奇迹的8年”。
随后,老师们来到“一二· 一”运动始末纪念碑文前驻足,缅怀李公朴、闻一多两位革命先驱以及在“一二·一运动”中牺牲的联大烈士生平事迹。
参观学习过后,老师们感慨良多。在谈到学习收获时,老师们表达了心声:“走进西南联大纪念馆,我们看到抗战期间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短短8年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合力办学,为中国教育事业、科技创新事业、民主革命事业培养了众多栋梁”、“西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的一笔财富、一个品牌、一段辉煌、一段历史的弦歌、更是一座永恒的丰碑。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际高举文化与科学火炬的联大精英们,在坚苦卓绝之环境下视天地为课堂的乐观、豁达的质朴精神,为了民主和自由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又一次完整再现了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
结束西南联大之行,7月16-17日,考察团一行经过一天半的艰苦行程,乘车翻越高黎贡山,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来到位于中缅边境的滇西边陲重镇腾冲县城,参观滇缅抗战博物馆、中国远征军国殇墓园等地,深入学习滇西抗战史上鲜为人知的悲壮历史。
在腾冲县城的和顺古镇,考察团一行来到了滇缅抗战博物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远征军20集团军指司令部就设在这里。缅抗战博物馆馆藏文物近7000件,包括中国远征军、美英盟军、滇西民众抗战使用过的遗物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使用的武器等多个系列。纪念馆内5000多件实物和1000多幅照片资料,分为“山河破碎”、“悲壮远行”、“沦陷岁月”、“剑扫烽烟”和“日月重光”五部分内容,分布于七个展厅,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滇西各族人民参战援战的场景,展现了腾冲军民同仇敌忾、英勇不屈的抗战文化。特别是滇缅公路的修筑过程历,深深触动了考察团的每一个人。老师们了解到:滇缅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建,仅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便全线通车,这一奇迹震惊了全世界。滇缅公路是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和接受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在滇缅公路修筑的10个月间,严重缺乏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滇西民众——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完全依靠最原始的筑路工具完成了这一奇迹。先后死于爆破、坠江、坠崖、塌方以及各种疾病的民众4000余人,伤残民众12000余人。正是他们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埋葬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滇西梦想的交通大道。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参观过后,老师们难掩心中的激动,纷纷表示:“修筑滇缅路,物资条件异常缺乏。第一缺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靠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这条用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生命通道,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国殇墓园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在祖国危难之际,中国远征军10万将士奉命开赴异国战场,在缅甸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在戴安澜将军的率领下,中国远征军用忠诚和勇气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滇缅公路的畅通,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国内,并且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胜利的背后是悲壮往事,中国远征军为得来不易的胜利付出了惨烈的代价:远征军10万余将士,归国之后仅剩4.5万人,大部分烈士的英灵长眠于异国他乡。
老师们在忠烈祠和滇缅抗战将士阵亡纪念塔和墓碑前敬献花圈,集体三鞠躬,深切缅怀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的阵亡将士。
“警钟长鸣,告诫我们要牢记历史,缅怀纪念所有在这片战场上牺牲的先烈们。胜利是经过流血牺牲、经过艰难险阻、经过千万人的前仆后继得来的。滇西人民坚定抗击日寇的决心,中国远征军的誓死捍卫,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政治理论课教材。”
不少教师通过考察后深有体会,对这次考察颇有感慨:
1.高举理论旗帜。考察团一行通过走访腾冲县城内的和顺古镇,深切地感受到作为著名的侨乡和生态文化村,和顺古镇600余年的历史融汇了中原文化、南诏文化、抗战文化、边疆文化、异域文化等,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致。和顺图书馆内藏书7万余册,古籍、珍本1万余册,图书馆古朴的文化气息每天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求知者阅览图书。和顺古镇良好的文化氛围,积累形成了独特的滇越文化,也滋养培育出许多杰出文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思想理论家、近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就出生在这里。艾思奇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著有《大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哲学与生活》等哲学巨著,是我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著名学者,为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这个层面上,老师们普遍感受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现实景象和远阔未来。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90多年的历史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两课”教师要坚持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以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己任,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打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突破口,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去。
2.推行素质教育。西南联合大学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作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在西南联大的岁月里,曾先后设立文法学院、理工学院、师范学院等完整规范的现代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体系。张伯苓校长提出的“育人先育德”的教育理念至今依然镌刻在西南联大纪念馆内。
通过考察调研,深入学习西南联大的办学历史和育人特色,老师们认识到,南开的教育理念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公能”素质教育是南开教育传统的精髓,是为培养全面发展、公能兼备、创新乐群的优秀人才而建立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南开注重“质量”与“特色”育人模式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使老师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坚持推行南开“公能”素质教育理念的动力和信心。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表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教师要身体力行。教师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自觉践行南开素质教育的理念,成为“公能”素质教育的表率和典范,在教学一线上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实现“人本层面”、“专业层面”、“发展层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3.坚持实践育人。在本次社会考察调研活动顺利结束之际,老师们纷纷表示,在埋头各自的教学科研领域之余,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体验,回来认真消化吸收,能够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现实问题更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努力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实在在进学生“头脑”、进学生“心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