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组织教师考察北川等地震灾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8-26浏览次数:1268

我院组织教师考察北川等地震灾区

 

为纪念“5·12”汶川地震三周年,深入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实质,丰富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经历和业务水平,按照教育部和天津教委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假期社会考察的要求, 713-19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组织教师社会考察团赴四川省北川县和都江堰地震灾区考察调研地震遗址及灾后恢复重建情况。在为期六天的考察时间里,考察团先赴四川省北川县老县城参观地震废墟纪念馆并祭奠在“5·12”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随后赴北川新县城和都江堰城乡进行灾区重建和社会发展情况调研。

    在“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成为地震受灾的重灾区。全县遇难人数在地震灾区中最多,全县基础设施系统被毁,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陷入瘫痪,北川的旧县城在震后被永久废弃。尽管北川旧县城的大部分已经变成了满目疮痍的废墟,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被遗弃。考察团一行通过擂鼓镇进入北川旧县城地震遗址中。透过废墟中那些开裂的墙壁,依然可以看到曾晾晒着的衣服,歪斜着的水瓶,满是灰尘的电视机……灾区的重建者们想尽各种方法,将那些形状扭曲、开裂倾斜的房屋固定在了地震时的原址,尽最大可能保持了它们在地震时的原状。有的用钢柱支撑,有的用钢网遮拦,有的用钢丝吊挂……走在今天的北川老县城,仿佛依然能够看到三年前那惊心动魄、地动山摇的悲壮时刻。

    当天,北川县城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旧县城的地震废墟沉浸在一片寂静和肃穆中。没有强制要求,也没有刻意提醒,考察团的成员们不约而同地放轻了脚步。缓缓行走在肃穆的北川县城中,老师们生怕惊扰了长眠于废墟下的遇难同胞。来到“5·12地震遗址纪念碑前,全体考察团成员排成三列,集体鞠躬哀悼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将三年来对地震灾区同胞的牵挂融入到这简单却不失隆重的祭奠仪式中。

 

随后,考察团一行来到灾后重建的北川新县城。一个设施完善、功能现代化的县城映入眼帘。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郁郁葱葱的林荫小道遍布县城各处。休闲广场、民俗商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当地羌族百姓在街道两旁的铺面里忙着招揽生意,老人和孩子无忧无虑地漫步在街头广场,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一座座充满羌族文化内涵的碉楼、一幢幢黑瓦白墙、饱含民俗风情的羌族民居在远处青山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听当地居民介绍:“新县城的建筑更加坚固,许多建筑工程都是严格按照抗8级地震设计建造的”。 “三年前,曾经的美好家园瞬间变成了废墟。三年后,北川新县城重新矗立,我们又开始了重新的生活。”

 

面对新老北川的变迁,对比新旧两个世界的巨大反差,考察团成员被深深地震撼了。许多老师表示:如果不是新县城中心的纪念广场、纪念碑、还有北川中学等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很难将眼前这座新县城与“5·12”地震联系起来。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完成了脱胎换骨的重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短短几天的考察调研很快结束,留在考察团成员心头的是难以抑制的激动和振奋之情。老师们经过实地考察和走访,掌握了地震灾区重建的第一手资料,就以下认识达成了共识:

    第一,“5·12汶川地震过去的三年间,北川新县城和都江堰城乡灾后重建已经完成近90%的实物工作量和投资量,全县23个乡镇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整个灾区的重建恢复工作正在有力、有序地向前推进。目前北川县城所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工,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新的北川正展现在世人面前。北川的生产经过恢复与发展,目前已经超过灾前水平。北川震后重建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伴随着新北川的崛起,中华民族再一次在灾难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第二,“5·12汶川大地震约10万人遇难或失踪,数百万人无家可归。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举全国之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援灾区重建。中央财政及时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实施“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政策,并为此投入8850亿元人民币,展开涵盖37个城市和乡镇、近3000所学校和4500公里公路的大规模灾后重建工程。三年来,18个对口援建省市的10万余名援建人员顽强拼搏,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努力奋斗。经过三年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重建后的地震灾区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

第三,“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北川县城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坚持“科学重建、务实重建、和谐重建、艰苦重建”的原则,把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放到优先位置。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处理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北川的建设者们坚持科学选址,避开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开泄洪通道,确保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卓有成效地开展灾后重建;都江堰城乡更是旧貌换新颜。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将恢复重建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北川县城的灾后重建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领衔,集合国内五十多家顶级设计单位、一百多名专家的智慧。各项规划建筑方案,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民族性、生态性、现代性和实用性的特征,坚持了高起点和高标准建设。四是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灾区群众在恢复重建中的主体作用。灾区重建工作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准,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根据规划,北川新县城将被打造成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川西旅游服务基地,绵阳西部产业基地和现代化的羌族文化城,都江堰市以旅游为龙头,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全面发展,在三年恢复重建期,基本实现了“安置人口、恢复功能、启动园区”目标。保护了当地羌族居民的切身利益,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这些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追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努力。以北川地震灾后重建为代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震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恢复发展的巨大成就,这也是我国奉献给全世界地震多发国家的一份宝贵礼物。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不断完善,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将一步步迈向科学发展的道路。这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本次社会考察调研活动顺利结束之际,老师们纷纷表示,在埋头各自的教学科研领域之余,能够有机会到基层走走,了解国家建设和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通过实地观摩和生活体验,回来认真消化吸收,能够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现实问题更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以更加理性客观的视角解读当前我国在改革发展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实在在进学生“头脑”、进学生“心灵”,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大学生“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