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组织教师考察北川等地震灾区
为纪念“5·12”汶川地震三周年,深入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实质,丰富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经历和业务水平,按照教育部和天津教委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假期社会考察的要求,
在“5·
当天,北川县城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旧县城的地震废墟沉浸在一片寂静和肃穆中。没有强制要求,也没有刻意提醒,考察团的成员们不约而同地放轻了脚步。缓缓行走在肃穆的北川县城中,老师们生怕惊扰了长眠于废墟下的遇难同胞。来到“5·
随后,考察团一行来到灾后重建的北川新县城。一个设施完善、功能现代化的县城映入眼帘。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郁郁葱葱的林荫小道遍布县城各处。休闲广场、民俗商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当地羌族百姓在街道两旁的铺面里忙着招揽生意,老人和孩子无忧无虑地漫步在街头广场,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一座座充满羌族文化内涵的碉楼、一幢幢黑瓦白墙、饱含民俗风情的羌族民居在远处青山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听当地居民介绍:“新县城的建筑更加坚固,许多建筑工程都是严格按照抗8级地震设计建造的”。 “三年前,曾经的美好家园瞬间变成了废墟。三年后,北川新县城重新矗立,我们又开始了重新的生活。”
面对新老北川的变迁,对比新旧两个世界的巨大反差,考察团成员被深深地震撼了。
短短几天的考察调研很快结束,留在考察团成员心头的是难以抑制的激动和振奋之情。老师们经过实地考察和走访,掌握了地震灾区重建的第一手资料,就以下认识达成了共识:
第一,“5·
第二,“5·
第三,“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北川县城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坚持“科学重建、务实重建、和谐重建、艰苦重建”的原则,把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放到优先位置。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处理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北川的建设者们坚持科学选址,避开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开泄洪通道,确保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卓有成效地开展灾后重建;都江堰城乡更是旧貌换新颜。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将恢复重建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北川县城的灾后重建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领衔,集合国内五十多家顶级设计单位、一百多名专家的智慧。各项规划建筑方案,充分体现了科学性、民族性、生态性、现代性和实用性的特征,坚持了高起点和高标准建设。四是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灾区群众在恢复重建中的主体作用。灾区重建工作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准,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根据规划,北川新县城将被打造成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川西旅游服务基地,绵阳西部产业基地和现代化的羌族文化城,都江堰市以旅游为龙头,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全面发展,在三年恢复重建期,基本实现了“安置人口、恢复功能、启动园区”目标。保护了当地羌族居民的切身利益,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这些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追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努力。以北川地震灾后重建为代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震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恢复发展的巨大成就,这也是我国奉献给全世界地震多发国家的一份宝贵礼物。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不断完善,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将一步步迈向科学发展的道路。这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本次社会考察调研活动顺利结束之际,老师们纷纷表示,在埋头各自的教学科研领域之余,能够有机会到基层走走,了解国家建设和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通过实地观摩和生活体验,回来认真消化吸收,能够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现实问题更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以更加理性客观的视角解读当前我国在改革发展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实在在进学生“头脑”、进学生“心灵”,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大学生“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