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五四征文”竞赛揭晓
一等奖:
2009级博士郝幸艳
2010级博士高媛媛
2010级硕士陆阳
二等奖:
2010级硕士贾凯、侯丽静
2008级本科钟子尧
三等奖:
2010级博士李宗建、牛文浩、夏静雷
2010级硕士马明冲、于安龙、刘旭虹、王欢、丁彦文
优秀奖:
2009级博士郑兴刚、万奎
2010级硕士李楠、杨静、王旭、辛凤华、杨学平、南慧茹
2009级本科付亚奇、崔雪、齐芳佩
2010级本科黄子萱
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五四征文”竞赛活动情况介绍及总结
我院“五四征文”竞赛自2004年酝酿启动,目前已经成为我院学生课内外进行专业理论研习的重要载体。六年来,学院各年级、各专业、各学历水平的学生,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提交学院论文评议委员会参评。通过“五四征文”竞赛这个平台,展现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成果。近年来,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有创新、有思考、行文严谨、值得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好文章。学生通过提交论文,相互借鉴学习,虚心向指导教师求教,不断地拓展研究视野、提高论文写作水平、加强逻辑思维能力,认真锤炼语言文字功底。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出“博学、广闻、慎思、成才”的学院文化。
今年,在学院各位指导教师的积极推动下,学生参与“五四征文”竞赛的总体情况进一步好于往年。经过论文评议委员会的认真讨论和严格评议,共有27篇论文入选。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共党史、军事思想等八个专业领域,覆盖全体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结构。
为了严肃学术道德和研究规范,通过“五四征文”竞赛达到引导学生自觉自律的教育目的,今年,学院首次试行论文“盲审”机制,进一步提高了论文评议全过程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保证了评议结果的公平公正。在为期两周的评议过程中,论文评议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参评入选的27篇论文逐一评阅,针对文章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中肯的指导意见。
经过慎重考虑和集体投票,评选出本年度“五四征文”一等奖三篇,二等奖三篇,三等奖八篇,优秀奖十三篇。学院论文评议委员会一致认为,今年学生提交的论文质量总体好于往年。在选题、论证、创新、行文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体现了学生长期坚持刻苦钻研的积累和勤于思考的收获。
第一,选题多元,内涵丰富。在获奖论文中,诸如《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扮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社会救济探析》、《论宣传思想工作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四个着力点——基于天津市规划局宣传思想的调查分析》、《十六大以来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新进展》、《试论中国早期经济现代化》、《浅议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探析》等选题特点的作品不在少数。体现出作者立足专业领域,理论联系实际的写作风格。这部分论文结构合理、观点正确、行文流畅,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第二,理论创新,视野开阔。我们在评阅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理论功底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探索当前学界研究空白、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特色的作品。譬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福斯特与奥康纳思想之比较》一文,作者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比较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了二位学者的文本资料和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比较了福斯特和奥康纳的生态学思想,问题选择的比较准确,理论研究价值高。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理论学科的充实完善,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再如,《按照“三化”的要求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一文,着眼于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存在问题,通过逐一分析“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新时期政党建设的总体要求,针对学习型政党的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研究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各部分内容均衡,在实效性和创新性方面的论证也较为充分,指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选题涉及当前党的建设重大理论问题的创新层面,对学科的建设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第三,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在提交上来的论文中,不乏诸如《试论汤化龙与皖系军阀关系》、《论红军长征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九十年风雨启示录——重温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历程》、《论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的特点及意义》、《中国共产党90年社会建设思想述评》、《意识形态下的苏联——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及历史启示》、《陈独秀对托洛茨基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等文章。作者运用史论结合的写作思路,在掌握翔实丰富的史料和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细致梳理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理论渊源,研究视角独特,文风稳健,文字凝练。善于从一些很小的题目入手,分析归纳历史的发展规律,并进一步印证理论,启发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体现出这部分学生严谨求实的专业素养。
此外,在褒奖成绩的同时,在部分论文中,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譬如,有些论文选题虽然较为新颖,提出的问题也具有时代感和研究意义,但在行文过程中,没有提出相对成熟的对策思考,对问题的分析论证尚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由于缺少最后的总结和提炼,文章内容显得相对单薄。部分论文结构单一,参考文献和和注释运用不充分,注释标注格式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和统一。个别文章选题过于宏观,文章分层较多。某些比较研究类的文章,研究方法还有些机械,没有从理论上提炼和评述观点的异同;在理论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文学色彩过于浓厚等。
上述不足,是专业研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指明了进一步学习成长的方向。同时,也为学院下一步完善和提高教学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此外,学院还在毕业前夕集中表彰了一批学生先进集体和个人。希望通过表彰先进,鼓励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再接再厉,总结经验,不断巩固和扩大成绩,取得新的更大进步。